發(fā)布日期:2012-02-21
信息來源:
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。這是范仲淹對后世影響至深至遠的一句名言,它所表達的是自古迄今中國人最為崇尚的一種精神:“憂樂”精神。
一般說來,人人都有“憂”與“樂”,而范仲淹所說的“憂樂”是特指為官者的“憂”與“樂”,指為官者的一種品質和精神,也可以說是為官者的官德。官員是從國民中選拔出來的、承擔管理社會責任的、社會中具有“特權”的階層。官員手中握有國家、人民所賦予的權力,他可以運用手中的權力為國家、為人民做事,也可以為自己、為親朋牟取私利。這就要看為官者的官德如何了。范仲淹所主張的“先憂后樂”觀,其實就是為官者的立己之本的官德。
那么,為官者的“憂”何所指呢?
首先是“憂”國君。范仲淹的憂君之心首先表現在對于國君的不能選賢任能上。國君也是一個人,也像平常人那樣有七情六欲,有其長,有其短。在治理國政中,國君也有其長,有其短。稱職的為官者,應當喜國君之長而憂其短。在范仲淹看來,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,國君要治理好國家,其首要任務就是選賢任能。然而,當朝的國君、皇帝往往因為主客觀的原因,不能做到選賢任能,相反常常會近小人、親佞臣、用庸才,致使“官亂于上”,“風壞于下”。這便是真正稱職的大臣、為官者所擔憂的。但是,光是擔憂不能解決問題,稱職的大臣、為官者應當積極地出謀劃策,輔佐君王,選賢舉能。范仲淹就曾屢屢上書,向皇帝獻言獻策。
其次是“憂”國民。明道年間,江淮、京東發(fā)生蝗災,時任右司諫的范仲淹就請求朝廷派人賑濟,仁宗不理,他憤然質問:“宮掖中半日不食,當何如?”仁宗深感有理,這才命他安撫江淮。他開倉賑災,蠲免茶鹽稅,禁民淫祀,并將百姓所吃的烏昧草帶回京師,請仁宗傳示六宮,以戒奢靡之心。
再次是“憂”自己。在奉行“厚黑學”的官場上,在明爭暗斗中,人的得寵、受器重或失寵、遭貶黜,或升或降,自己并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,有時小人的“讒”、“譏”之言就會斷送你的前程。所以官員們常常是憂心忡忡:進亦憂、退亦憂,“憂讒畏譏”,難有喜樂的時候。高人一等的“憂”卻是:出憂其民,處憂其君。范仲淹所倡導的憂己之“憂”實是忘己之“憂”:其憂己即憂國、憂民,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大“憂”。
那么,為官者之“樂”又何所指呢?
在范仲淹看來,為官者的“樂”特指“后天下之樂而樂”。為官者當然有自己的“樂”,但是,他的“樂”是建立在“民之樂”和“君之樂”的基礎之上的。他曾經在《依韻答提刑張?zhí)﹪L新醞》中說:“但愿天下樂,一若樽前身。長戴堯舜主,盡作羲皇民。耕田與鑿井,熙照千萬春。”這就是說:天下有道,天下有序,天下太平,天下和諧,為官者當樂;黎民百姓吃得好、穿得暖、住得舒、行得通,安居樂業(yè),為官者當樂;為官者忠貞報國,心系百姓,遵紀守法,恪盡職守,選賢任能,清正廉潔,鞠躬盡瘁,為官者當樂……總之,為官者的“樂”就是“樂君”、“樂人”、“樂四海”。
誠然,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范仲淹也不可避免地受時代的局限。但是,他畢竟是一位具有改革意識的進步政治家、思想家,因而享有很高的聲望。他的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思想,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,對后世可以說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。
為什么說這是一筆豐厚的財富?因為自古迄今,中國人都崇奉這種“憂樂”精神。一個人一旦為官,他總希望能夠踐行這種精神,盡管這一精神并不是人人特別是一些為官者所能夠做到的。“先憂后樂”的思想所表現的正是中國人所要弘揚的民本精神、愛國主義精神、克己奉公精神,等等。這些精神也是我們當代人所要加以弘揚的。
不過,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:范仲淹所講的憂樂精神是源自傳統社會的家國同構體系,跟現代社會所要倡導的現代精神如自由、民主、法治、平等、理性等是有很大距離的。這主要表現在:傳統社會中的民本不是民主,民本的背后是官本;傳統社會的自由是任性的自由,不是個體自由,不是制度自由;傳統社會中的官員的憂國憂民最終可以歸結為憂己:進也憂、退也憂,在其全心全意求當官、升官的時候,時時、處處都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、憂心忡忡、患得患失……指明這一區(qū)別是想在我們高揚范仲淹所倡導的憂樂精神的同時,要謹記:在傳承憂樂精神的積極價值時,應當注意清除其封建性的糟粕。